一、基本情況 衡東縣轄24個鄉鎮,561個行政村,20個社區,共有人口75.19萬,其中農業人口67.11萬,外出務工人數達20.6萬人,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也是一個典型的勞務輸出縣。全縣0-18周歲以下農村兒童15.44萬,其中農村留守兒童8萬余人,比例達51.81%。在留守兒童隊伍中,學齡前和小學留守兒童占52.19%,初高中留守兒童占48.77%。父母外出務工以雙方均外出的居多,占總數的77.5%。農村留守兒童的主要生存方式是隔代監護,即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承擔撫養和教育責任,占留守兒童的80%以上;其次是寄養監護,即托付給親戚朋友或鄰居或老師看管,這種類型,初高中學生居多,約占15%左右;還有一種是無人監護型,即完全脫離父母長輩而獨立生活,他們必須自己獨立面對生活,其中包括未成年人“以大帶小”或在校寄宿的情況,這種類型約占5%。 由于父母長期沒有和子女生活在一起,親子關系松散,致使留守兒童缺少應有的親情關愛和家庭教育,部分留守兒童在生存及身心發展中面臨著突出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生活問題。農村留守兒童大多跟隨祖輩生活,他們年齡偏大精力有限,科學育兒知識不足,加之一些家庭本身經濟條件不是很好,容易導致留守兒童營養不良,發育遲緩,身高體重不能達標。經濟條件好的家庭,給孩子的零花錢多,無節制地吃零食,孩子要么瘦得象豆芽菜,要么則過早發胖,體重超標。還有的孩子出現傷病,因監護人疏忽大意未引起重視及時就醫,造成了嚴重不良后果。二是學習問題。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督導,隔代監護人對孩子溺愛和嬌縱,加上年齡差距大,思想觀念差異大,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無法承擔起對孩子的教育責任,或重“養”不重“教”,孩子難以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學習動力不足,目標不明確,容易厭學、逃學甚至輟學;手頭寬裕的父母,為彌補孩子,大把地寄錢給孩子用,使孩子養成了坐享其成、不思進取的心理,甚至認為讀書無用,以致學業無成;還有一些留守兒童家庭勞力缺乏,家務、農活重,精力分散,導致學習成績不佳。據調查,義務教育階段失學、輟學的孩子中留守兒童占了40%,隔代監護的留守學生85%以上的學習成績較差。三是心理問題。留守兒童大多隨祖輩生活,而祖輩們在科學育兒和與孩子溝通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他們往往難以及時發現、化解孩子存在的心理問題和不良情緒,日久這些留守兒童就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疾患。據調查顯示,57%的留守中學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其中輕度心理健康問題的檢出率為47.7%,中度為9.0%,重度為0.3%。留守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還與父母的打工年限有關,時間越長,孩子的心理問題越嚴重。以這樣的心理基礎走上社會,極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他們最終不但不能為社會作貢獻,反而會成為社會的負擔甚至累贅。四是道德行為問題。少兒時代是一個人身體、智力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需要家庭、學校的雙重教育和監管。而與父母分離的孩子往往因代理監護人監管不嚴而達不到家庭教育效果,極易形成不良品質,甚至成為“問題兒童”。如有的孩子父母寄錢多,養成出手闊綽、奢侈浪費、攀比享受、好逸惡勞的惡習;有的受社會不正之風和不良人員影響,拉幫結派、打架斗毆、偷竊扒摸;有的自制力很差,網癮嚴重;有的精神寂寞,陷入早戀,耽誤學業,損害身心健康等。這些“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占相當大的比例,這與家庭教育的缺失緊密相關,也是導致近年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現象呈上升趨勢的因素之一。據公安部門統計,我縣近五年來發生未成年人(0-18歲)刑事犯罪案件共60起,犯罪形式包含搶劫、搶奪、盜竊、尋釁滋事和吸毒等,其中,涉及到留守兒童犯案的占到68.7%。五是安全問題。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也是讓家長和監護人覺得很頭疼的問題。年輕力壯的外出后,留守在家的多是老人、婦女、小孩,家庭人單力薄,孩子很容易受到外界侵擾、欺侮甚至嚴重傷害。留守兒童自身缺乏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識,容易受到侵害,或者“學壞”。另外,由于主要勞動力外出,一些不法分子往往趁機對留守家庭實施不法侵害。據公安部門數據,近五年來我縣共發生未成年人受傷害案件94起,受傷害類型有故意傷害、交通肇事、綁架、搶劫、強奸、詐騙和猥褻等,這當中,發生在留守兒童身上的達90%以上。 二、前期探索與做法 (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著力夯實關愛服務基礎 一是成立專門機構。根據國務院和全國婦聯的要求,成立了政府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并于2011年,將婦兒工委辦公室進行單列,增加了2個事業編制,明確了婦兒工委辦公室的職責。二是制定發展規劃。制定并實施了《衡東縣兒童發展規劃(2011-2015年)》,明確各相關部門的責任,督促和指導各職能部門做好兒少工作,尤其是關愛留守兒童工作??h委政府領導還在新農村建設工作會上明確要求各工作隊要加強關愛留守兒童,并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對新農村建設工作隊的考核內容。三是重視陣地建設。從2013年開始,縣政府增加關愛留守流動婦女和兒童的經費投入,2013年,對團委的大團委建設預算48萬,目前所有鄉鎮團委都實現了標準化建設,為服務和關愛未成年人奠定堅實基礎;對婦聯實施的“婦女之家”建設投入48萬,全縣農村“婦女之家”實現了全覆蓋,并創建省級示范婦女之家1個,市級示范婦女之家1個,縣級示范婦女之家24個,充分利用“婦女之家”發揮職能作用關愛留守兒童。2014年和2015年,又專門就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為團委婦聯每年各預算48萬元,要求團委婦聯在留守兒童比較多的地方開展“留守兒童之家”的建設工作,為留守兒童建視頻通話室,給留守兒童與在外父母的交流溝通親情陪伴打造平臺與陣地,目前,全縣已建設留守兒童之家5家。 (二)部門積極履職盡責,不斷豐富關愛服務內容 我縣政府婦兒工委各成員單位積極發揮職能作用,不斷豐富關愛服務內容,形成關愛服務合力??h發改委“把切實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孤殘兒童、艾滋病孤兒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等問題”列入十二五綱要??h教育局不斷改善教育教學環境,全縣大部分農村學校的教學樓都進行了修繕,有寄宿條件的學校均為有需要的留守兒童提供了住宿和就餐服務,到目前為此,全縣共有寄宿學校76所,寄宿生26857名;對留守兒童就學,給予了更多的關愛和幫助,適齡留守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比例達到了99%以上,小學階段輟學率基本為零,初中階段輟學率在2%以內;在留守兒童比較多的學校,開辦了“家長學?!?,全縣現已開辦“家長學?!?6所,其中城關一小“家長學?!睘槭〖壥痉丁凹议L學?!?;縣教育局關工委還每年一個主題,組織留守兒童開展“我的祖國”、“我是90后”、“光輝的旗幟”、”文明美德伴我行”、“復興中華,從我做起”等主題教育活動,以活動來促使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并開展“親子共創學習型家庭”和“爭創合格家長”的評選活動,幫助和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提高家長科學教育子女的能力,城關一小和三樟中心校、榮桓中學、南灣完小、德圳完小等學校都針對留守兒童做了大量的關愛和服務工作。政法部門通過舉辦法制講座、“少年模擬法庭”、安全教育課堂等活動增強留守兒童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提高他們的自我保護能力。衛生部門深入鄉村和學校為留守兒童義診,檢查視力、牙齒、營養健康等,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公安、工商、文化等職能部門聯合開展“綠色網吧”行動,為留守兒童凈化學習環境。團縣委在全縣建立了1所“七彩小屋”和1所“陽光家園”,并依托這些留守兒童活動陣地,組織共青團員、少先隊員與“留守兒童”開展“一對一” 結對互助活動,同時招募青年志愿者,開展對接捐助等關愛行動,去年暑假,還聯系對接南華大學 “關愛留守兒童送教三下鄉”暑期實踐活動,組織大學生志愿者深入榮桓鎮和三樟鄉留守兒童家庭,開展了對留守兒童的慰問和關愛志愿活動??h婦聯20年不間斷開展“愛心獻春蕾”的助學活動,每年資助留守春蕾女童不少于100名;組建“愛心媽媽”隊伍,開展愛心媽媽認領留守兒童活動,愛心媽媽們不僅從生活上給留守兒童提供幫助,還能從心理健康上提供關愛,有效解決了留守兒童的生活和成長困難;組織留守兒童開展“我給遠方父母送去節日問候”、“給親人打一次電話,寄一封信、一張卡片”等主題活動,促進留守兒童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讓留守兒童重溫久違的親情,在霞流鎮農村村、白蓮鎮馬房村建立了留守兒童之家。新塘鎮設立了留守兒童“親情活動室”、“婦女兒童維權工作站”、“留守兒童之家”,為維護留守兒童的權益做了大量工作;甘溪鎮進行了“美德少年”的評選,每年組織對貧困留守兒童的捐資助學,為留守兒童送去了關愛等等。各部門各自發揮作用,以期使留守兒童家里家外、校內校外均有人愛、有人管、有人教、有人護。 (三)社會各界熱心參與,積極營造關愛服務氛圍 在縣委政府和各部門發動和組織的關愛服務留守兒童活動中,社會各界愛心人士都積極參與,營造了良好的關愛服務留守兒童氛圍。今年六一期間,由縣委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縣委宣傳部、縣教育局、湖南電視臺等單位聯合舉辦的“心得樂”公益活動,共籌資300余萬元,資助以留守兒童為主的貧困學生110名,全縣所有單位的干部職工、企業以及許多社會愛心人士都積極參與了這場“面對面”的捐助,在全縣掀起了一股關愛救助貧困兒童的愛心熱潮??h關工委組織的“關心下一代,愛心助飛翔”助學活動,募資68.7萬元,現場資助應屆高考畢業生108名;縣政協組織的“攜手同行,愛心圓夢”助學活動,在政協委員中募資142.87萬元,資助貧困學生266名;團縣委開展的“金虎.成就夢想”公益助學活動,金虎銅業趙自清先生連續10年每年出資20萬資助貧困學生100名;“共創愛心助學工程”、“深圳寒門學子助學工程”、“金領100陽光助學行動”等等項目發放助學金146萬元,為554名貧困留守兒童聯通了求學路;恒冠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曹建軍近幾年累計捐資助學達40多萬元,并先后捐款150多萬元用于修路架橋,改變了孩子們上學路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現狀。機油泵業、鎢業公司、衡陽美侖化工、縣武警中隊、縣勞動局等企業、部門在高中學校資助學生169人次,計捐款25萬多元;我縣還有助學基金14個,近年來共發放助學基金642.5萬元;我縣不少縣級領導,也“一對一”資助了家庭經濟困難的留守學生。這些從社會各界募集來的助學資金,幫助了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的留守兒童,成為了國家助學的有力補充。還有愛心企業和個人熱心教育基礎設施建設,三樟鄉愛心人士衡陽市博達房地產公司老總文柏山出資135萬元在三樟完小建設了1400平方米的“柏山留守兒童活動中心”;縣統戰部爭取民建湖南省委助學項目“衡陽民建思源教育揚帆班”落戶我縣城關中學,爭取香港吳欣可教育基金會捐獻20萬元新建楊林完小教學樓,爭取“香港閱讀.夢飛翔文化關懷慈善基金會”在全縣每一個鄉鎮向一所小學捐贈價值5萬元的圖書及設備,培養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縣婦聯爭取香港燭光基金籌資48萬元在石灘真塘中學新建了教學大樓,尚品宅配公司為霞流大村灣小學、新塘百葉小學捐獻更換新課桌椅186套;此外,各部門還爭取到美國晨光基金會、團中央青少年基金會、湖南省婦女發展基金會等團體捐資建設項目9個,共計資金438萬元。這些項目,為留守兒童的成長營造了良好環境。 三、思考與建議 通過幾年的探索與嘗試,我縣留守兒童關愛服務工作有了一點成效。但也存在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陣地易建難管、難以充分發揮作用,部門單打獨斗、未能形成有效合力,社會關愛形式單一、無法解決根本問題等等實際困難和問題。作為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如何構建更有效的留守兒童的關愛服務體系,是當前關愛留守兒童工作中亟需探索、解決的重要新課題。 (一)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為構建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提供根本保證 近年來,各級教育、團委、婦聯、關工委等部門都在做留守兒童工作,有的地方也成立了關愛工作協調機構,但從實施情況來看,由于人員、經費、場地等多種因素,尚未形成有效合力。比如,在學校和鄉鎮、村建立的留守兒童之家,由于沒有后續的管理資金支撐,單純依靠志愿者的無償服務,往往在運行一段時間之后,就會慢慢流于形式,甚至喪失作用,無法形成長效機制。各部門各自行動,沒有完善的監管體系,就算建起了服務陣地,也無法對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進行很好的監管和服務。要構建有效的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必須堅持政府主導的原則,各級政府要把留守兒童工作納入統籌城鄉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任務中,與實施兒童發展綱要結合起來,統籌安排。通過財力、物力、人力的合理配置,不斷完善農村社會公共服務機制和設施建設,切實為留守兒童提供服務。要建立由政府牽頭,教育、民政、財政、衛生、司法、團委、婦聯、關工委等各部門共同參與的留守兒童工作關愛服務組織機構,各司其職,各負其責,資源整合,形成合力。要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分層落實”的原則建立縣、鄉鎮、村(社區)三級留守兒童管理機構,及時協調、解決留守兒童生活、學習、醫療、安全、健康成長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并針對留守兒童的需要設計提供相應的公共服務產品,避免熱在上頭,冷在下頭。要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整體納入政府民生工程,有健全的運行管理機制,有雄厚的經費支持,有相應的目標分解和督查考核辦法,才能使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更有力度。要不斷完善留守兒童救助機制,切實保障特殊困難留守兒童獲得及時有效的社會救助,才能確保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更有實效。尤其重要的是要制定有利于農民工進城就業的各項政策、措施,打破人口戶籍限制,逐步讓外出務工經商者的子女能到其父母所在城市里接受教育,讓留守兒童變成“隨行兒童”,要大力發展當地經濟,拓寬本地就業渠道,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不離家也能致富,從源頭上減少留守兒童的產生,破解留守兒童難題。 (二)發揮學校主體作用,確保留守兒童享受優質的教育服務 學校是留守兒童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要切實擔負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重任。目前,由于學校教育資源不均衡,很多留守兒童得不到高質量的學校教育。如何完善教育機制,均衡教育資源,使留守兒童都能享受到平等的優質教育,是構建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著力提高農村學校的辦學質量,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努力促進教育事業均衡發展,使留守兒童能享受到高質量的學校教育;要加快農村寄宿制中、小學建設步伐,積極改善農村寄宿制學校的條件,讓留守兒童都能享受寄宿服務,接受學校全方位管理。另一方面,學校要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力度,做到“三知、三多、三溝通”,即要知道留守兒童基本情況、留守兒童監護人情況、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去向及聯系電話等方面的情況;多與留守兒童談心交心,多開展充滿人文關懷的集體活動,多到留守兒童家庭進行家訪;定期與留守兒童的父母、監護人、代管人進行溝通,及時向家長反饋情況,敦促、指導家長積極擔負起責任,共同教育好管理好留守孩子。要建立留守兒童跟蹤管理檔案,根據每個孩子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管理。要為留守兒童組建校外學習小組、聘請校外義務輔導員、創辦托管中心,積極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 (三)發揮部門職能作用,形成關愛留守兒童的整體合力 宣傳部門要加大對留守兒童的宣傳,報刊、電視等大眾傳媒要大力宣傳有關留守兒童問題,呼吁全社會都來關注他們,使關愛留守兒童成為社會各屆的共識和自覺行動,努力營造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公安、文化等部門要切實抓好網吧、桌球室、游戲廳等場所的執法監督管理,整治校園周邊環境,為留守兒童學習、成長創造良好環境;衛生部門要推進留守兒童的醫療保健服務,經常開展“醫療下鄉”等各種活動,確保留守兒童能得到及時的優質醫療服務;婦聯要廣泛開展家庭教育活動,組織留守兒童家長接受文化教育,更好地承擔起對子女的撫養和教育的責任;共青團要組織城市兒童和農村留守兒童開展手拉手、獻愛心等交流活動,組織志愿者進行親情陪護。各有關部門要強化濟困助學服務,通過“春蕾計劃”、“希望工程”、民政救助等扶助資金,幫助貧困留守兒童完成學業。同時要發揮社會化協調機構、法律服務機構的作用,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自護教育,依法維護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社會環境。 (四)發揮社會輔助作用,構建關愛留守兒童的服務網絡 要大力開展留守兒童校外活動陣地的建設,在鄉(街道)、村(社區)層層建設留守兒童之家、留守兒童活動室、陽光家園等留守兒童課余活動場所,不斷豐富留守兒童校外的精神文化生活;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興辦“留守兒童自強班”、“留守兒童家庭服務站”、“留守兒童家長學?!?、“留守兒童托管親屬培訓班”等多種形式的托管服務機構,并規范管理和運營;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組建由愛心人士和鄉村黨團員、學校教師、社區(村)工作人員、大學生村官等各類人員共同參與的關愛服務隊伍,為留守兒童提供親情關愛、心靈撫慰、生活救助,彌補留守兒童缺失的親情和缺位的監管;要積極倡導鄰里互助和親戚互助,認真選擇有意愿、負責任的家庭采取全托管或半托管的形式,組建家庭互助隊伍,使留守兒童雖然遠離父母,也能有人關心照料,也能享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身心健康地成長。只有形成“黨委領導,政府實施,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長效機制,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關愛服務網絡,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才能真正共享藍天,健康成長。 |